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四论性别平等评估理论与方法——以教育指数为例
        作者:覃红霞 林思雨 来源:性别研究视界 发布时间:2019-11-15 09:20:36

        2018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(GGGR)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。其中,教育指数得分再次下降。但实际上,中国一直致力于保障36524便利店电话_365bet有手机版吗_Microsoft 365安卓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,我国男女性别差距在不断缩小。

        微信图片_20191115091457.jpg

      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1980-2014年,女性占我国出生人口的46.58%。目前,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女性比例均接近这一水平。2014年,学前教育阶段在园幼儿中女童比例为46.32%;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在校生中女生比例分别为46.69%、47.7%。在高等教育方面,女生比例已远超男生。 2016年,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,女性占52.53%,研究生在校生中,女性占50.64%。

        按照GGGR表1的介绍,本年度报告的数据源自UNESCO统计所(UIS)的教育指标,2017年或最近年份可获得的数据。GGGR的教育指数主要由识字率(Literacy rate)、初等教育入学率(Enrolment in primary education)、中等教育入学率(Enrolment in secondary education)和高等教育入学率(Enrolment in tertiary education)几个维度组成。

        在识字率方面,中国的数据用的是2010年的数据。而2010年以来的8年间,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,使用没有及时更新的数据无法有效反映一个国家当前的实际情况。对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年份数据,把一些国家(如加拿大、法国、英国、美国)缺失相关数据统一默认其男女识字率为99%,有失公允。

        在初等教育入学率方面,在GGGR国别的详细介绍中,中国的初等教育入学率是缺失的,是否将缺失数据纳入排名计算,报告并未说明。而该项指标所占权重高达45.9%,此权重设置是否合理,也有待商榷。

        在中等教育入学率方面,UIS数据库中显示中国的此项数据是缺失的,但在GGGR报告中却出现了女性入学率47.1%,男性入学率52.9%的数据,采用的是“中等教育中女性学生的比例”这一替代指标。这种算法,实际上忽视了出生性别比的差异,同龄的男性数量本身比女性多,使得这一比例并不能准确衡量男女获得教育机会的平等程度,再加上男女出生性别比在“健康与生存”指标中已被计分,对中国而言其实是双重扣分。

        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方面,中国性别差距排名世界第一,在教育的四个指标中表现最好,但这一指标所占的权重仅有12.1%,在四个指标中权重最低,难以充分体现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。

        总的来说,在教育领域,中国性别平等的发展趋势整体是向上和进步的,与GGGR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存在明显出入。对此,既需要看到GGGR中教育指数可能存在的问题,也需要反思我国分性别数据的缺失及国际共享不足问题,建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加强分性别数据的生产,积极向UNESCO更新分性别教育数据,以中国女性在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及大学入学率方面取得的成就,讲好中国故事,反映出中国为推进全球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。


        作者简介:

        覃红霞,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

        林思雨,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